编者按:
小学期实践是学校创新人才培养模式的重要抓手,是我校打造五级项目体系的重要一环。为充分展示小学期实践项目,推广优秀的做法,教务部将组织力量深入各学院,挖掘小学期项目中的优秀实践案例。这些源自师生真实实践的生动故事,将全面呈现学校围绕“教育创造学生价值”的理念,根据国家重大战略与区域数字经济产业发展需求,聚焦DT、HT领域,通过引企入校、科教结合、学科交叉、文化交融等,持续推进小学期实践教学改革,提升实践教学育人的实效。我们将用系列报道的形式,将这些优秀的小学期项目予以呈现。
小学期优秀项目系列报道之九:
融智于教启新程,外院学子展风采
近日,成都东软学院外国语学院英语系的“AI辅助教学设计与智慧教学应用”小学期项目圆满收官,项目取得丰硕的实践成果与广泛好评。作为一次教学创新实践,本项目深度融合人工智能与英语语法教学,生动诠释了学院“以外语为底色、IT为特色、艺术为亮色”的育人理念,为探索智慧教学新路径、赋能外语教育数字化转型注入了崭新活力。
创新融合,构建“三位一体”教学新范式
项目以英语语法教学为核心,深度融合人工智能技术与传统课堂,着力提升学生的教学设计能力与智慧教学应用水平。在赵姝迪老师及其团队的悉心指导下,项目构建了“理论引导-技术实训-创意实践”三位一体的教学体系,学生通过案例分析、小组协作、作品迭代等多种形式,系统掌握了AI工具的应用技能,实现了从知识输入到能力输出的有效跨越。该模式不仅夯实了学生的专业基础,更显著提升了其创新思维与团队协作能力,为后续教学成果产出打下了坚实基础。
赵姝迪老师指导实操
赵姝迪老师给予评价与反馈
多维赋能,深化“外语+IT+艺术”融合实践
项目实施过程中,“外语+IT+艺术”三维融合的特色得以充分彰显:
智能引领,重构教学流程。学生借助各类人工智能工具进行全流程AI协同创作,对教学内容生产流程进行系统性重构,体验了从“内容生成”到“智能评测”的完整链路。首先借助Grammarly、Kimi、文心一言等工具进行语法校对、逻辑梳理与语言润色,提升内容专业性;在多模态生成环节,利用科大讯飞语音AI实现标准化语音与发音评测;再通过剪映AI、即梦AI生成字幕与虚拟形象,丰富视频的呈现形式;最后借助豆包、ROBONEO等平台整合输出高质量虚拟主播教学视频。这一智能化流程极大提升了教学内容产出效率与标准化水平,让学生有更多精力投入到教学设计与创意表达的核心环节。
技艺融合,提升视听表达。项目注重科学性与艺术性的统一,要求学生在掌握坚实外语与信息技术能力的基础上,进一步提升艺术表现力与综合审美素养。在教案与PPT制作过程中,将严谨的教学逻辑融入现代设计美学,通过信息图表、色彩搭配与版式布局,将抽象语法知识转化为直观易懂的视觉元素。视频制作环节,通过对镜头语言、节奏控制、转场设计与动画制作等技巧的系统性学习,将知识讲解转化为生动有趣的视听叙事,增强学习吸引力与信息传递效果。
学生视频成果节选
调研驱动,聚焦真实需求。为确保项目成果能够真正解决实际问题,学生利用暑假期间开展了面向英语语法学习者的问卷调查与数据分析。其中,某小组通过调研发现:“语法规则与生活场景脱节”是广大学习者的核心痛点,基于此发现,项目小组确立了“场景化语法”的核心设计理念,并在后续的教案撰写、脚本创作与课件开发中,始终围绕真实的生活情境来组织和呈现语法知识。这种以用户真实需求为导向的设计思路,确保了项目最终成果具备高度的针对性,能直击学习难点,有效提升学习者的知识应用能力与学习效率。
学生暑期调研报告节选
成果丰硕,展现综合实践能力
本次项目共产出177件高质量作品,涵盖教案、脚本、课件、PPT及虚拟主播教学视频等多种类型,形成了一个内容丰富、形式多样的智慧教学资源库。其中,学生们制作的微课视频逻辑清晰、发音标准、画面生动,将复杂语法知识阐述得深入浅出;精心设计的PPT与信息图表,则将抽象语法概念转化为直观的可视化表达。此外,项目过程中形成的生生互评表、个人反思日志、总结报告等材料,全面记录了学生在项目推进中的思维转化路径与成长轨迹。这些成果不仅展现了学生在教学设计、技术应用、创新实践与团队协作等方面的综合能力,也充分体现了项目在应用型人才培养方面的显著成效。
课程感想与心得
生生互评
展望未来,智慧教学新图景可期
《AI辅助教学设计与智慧教学应用》小学期项目成功搭建了“学以致用”的实践平台,以“AI+教育”的创新模式,为智慧教学的发展提供了行之有效的东软经验。展望未来,学校将锚定数字教育前沿,继续推进信息技术与外语教学的深度融合,持续拓展智慧教学应用新场景,为培养具备国际视野与创新素养的高素质复合型人才提供有力支撑。